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廉洁文化 >> 正文

清风 | 治政廉为首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3-05-13 [来源]:中国纪检监察报

朱旭

“廉者,民之表也。”据《孔子家语》记载,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在出任信阳长官前,向孔子辞行,孔子叮嘱他“临官莫如平,临财莫如廉,廉平之守,不可攻也”,希望他公道正派、廉洁不贪。子贡谨记老师教诲,在任期间清廉勤政、造福百姓,深受爱戴。子贡“清、慎、勤”之举,很好地印证了“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;公则民不敢慢,廉则吏不敢欺;公生明,廉生威”的道理。

治政廉为首,廉乃政之本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,为官清廉,深受杭州人民尊重。离任时,他仅带走两片天竺石作为纪念。即便如此,他仍觉得取之有愧,并自责道:“三年为刺史,饮冰复食檗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”无独有偶,北宋书法家米芾曾主政涟水,在离任时他对家眷立下规矩:“凡涟地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”。临行前,米芾特意将笔端残墨置于池水洗尽,以示“来清去白”。白居易取石留念、赋诗明志,米芾临池洗墨、涤墨示廉,这些行为看似小事,但他们去私存公、去贪存廉的人品操守为后人立起了标杆。

常修为政之德,常思贪欲之害,常怀律己之心,为政者当如是。明代大臣傅希挚,以尽忠职守、俭朴清廉而颇受世人感佩。傅希挚初任知县时就“洁于守”,后在户部主事任上曾“羡金万余悉数报部”。正所谓,“可以取,可以无取,取伤廉。”万历十一年,傅希挚任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,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等处。在当时,漕运、河道皆为国家大政,漕运总督是督抚中的肥差,肥美富庶之地,脂膏自然充足。身处脂膏,是“滋润万物”还是“沾益自润”,考验的是为政者的心性与操守。傅希挚无疑经受住了考验,他以廉养德、清节自守,宁公而贫、不私而富,在任时“身处脂膏不自润”,离任时“不带江南一寸棉”。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